![]() 2023年9月30日,天朗氣清,正值中秋佳節(jié),杭州市民歡乎熱情地迎亞運之際,由人可藝術中心創(chuàng)始人何勇淼先生策展的“南溪 南溪 · 藝術研究展”,于浙江杭州人可藝術中心正式開放VIP預展。本次展覽精選展出藝術家南溪自1999年至2023年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逾30件,包括早期作品《流》、《京劇國粹系列之八》,代表性創(chuàng)作《3D暈點》系列、《鴻運》系列以及近作《春》、《一葉之心》等精彩系列作品。展覽開幕式將于2023年10月15日下午舉行。 ![]() 在VIP預展開幕現(xiàn)場,伴隨著如火如荼的亞運會競賽熱浪,熱愛藝術的藏家和觀眾紛紛抵達現(xiàn)場,沉浸感受一場由“南溪水墨三法”構成的意趣橫生的水墨藝術盛宴。作品《鴻運一》,發(fā)揮出中國傳統(tǒng)筆墨特有的媒介特性,一圈又一圈,極致暈染出一個意境悠遠、熱愛生命的激情世界。作品《暈點竹式之二》,經由不同的審美距離,呈現(xiàn)出抽象與具象相交融的夢幻水墨圖景,將中國傳統(tǒng)文脈與當下世界相聯(lián)接。 ![]() 作品《3D紅色暈點》,利用一個個紅色暈點建構起一座“數(shù)碼迷宮”,在“迷離”與“在場”的切換中,不斷挑戰(zhàn)觀眾的審美習慣。藏家和觀眾們久久駐足,細細品味。一幅幅佳作橫亙在眼前,既有對傳統(tǒng)水墨的當代性踐行,也有對傳統(tǒng)筆墨文脈的承續(xù),引起廣泛好評。相信在接下來的VIP預展以及10月15日的開幕式、10月16日的針對南溪水墨藝術語言的學術對談活動都將會引發(fā)藏家和觀眾們的熱切關注。 ![]() 南溪,自由職業(yè)藝術家,1960年出生于中國浙江永康,1986年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yè),現(xiàn)為中國新水墨畫院副院長、中國畫學會創(chuàng)會理事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F(xiàn)居住北京中國宋莊南溪工作室,上海南溪工作室。經過四十多年的藝術探索,南溪在水墨藝術語言上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南溪水墨三法:“南溪暈點”、“南溪筆路”、“南溪三維水墨”,成為南溪鮮明的藝術特征。 ![]() 通過策劃“南溪 南溪 · 藝術研究展”,策展人何勇淼希望觀眾們能夠通過展覽走入藝術家南溪的3D水墨世界,去感受在當代水墨創(chuàng)作領域里擁有獨特意蘊和別樣風采的南溪水墨作品,去體會作品背后根源于傳統(tǒng)藝術之道的精神支撐。在近三十年的藝術生涯里,南溪主要聚焦于中國傳統(tǒng)筆墨的現(xiàn)代性實驗,重視作品在抽象性和精神性上的表達,強調“水墨如玉”的藝術品質。 ![]() 為了更好了解藝術家南溪的藝術發(fā)展脈絡和藝術語言,策展人何勇淼與藝術家南溪在人可藝術中心現(xiàn)場展開了一次深層對話,系統(tǒng)回顧了藝術家南溪的藝術歷程。在一個個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處,清晰勾勒出藝術家南溪的藝術世界。 ![]() 策展人何勇淼: 您在上世紀90年代期間創(chuàng)作的以幾何形狀為形式的山水作品,畫面極其冷峻、壓抑,有著強烈的力量感和不真實感,讓我十分震撼,不禁想到了藝術史上的超現(xiàn)實主義、未來主義、構成主義,還有當下年輕人十分鐘愛的賽博朋克美學、未來復古主義。另外,在畫面的整體色調上,該系列作品充溢著異樣的夢幻感,類似于照片和視頻在進行后期調色后所獲得的視覺效果。因此,在當年創(chuàng)作時,攝影和攝像技術是否對您有所影響? 藝術家南溪: 上世紀80年代,我臨摹宋代范寬、明代龔賢的山水,研習了中國傳統(tǒng)山水繪畫技法。1985年,我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接受系統(tǒng)的人體素描訓練,對西方繪畫技法有了深刻認知。因此,在早期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我會有意識地將中西方繪畫語言進行融合,比如范寬的“雨點皴”、油畫里面的立體寫實技法等。 1978年至1988年十年間,我在軍隊服役,擔任的工作職務是文藝兵電影放映員。當時,我所在的機關級別很高,有幸能觀賞到許多外國優(yōu)秀影片。在長時間與影像的相處里,影像的畫面的確對我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潛在影響。我將積累起來的影像視覺經驗融入到山水描繪中,從而創(chuàng)造出不落俗套又別具一格的山水圖景。 從1986年到1988年,我連續(xù)三年攜該系列作品參加由中國美協(xié)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大展比賽,當時有評委說很有新意。三年里,我獲了三次獎,當時激動也覺得榮幸,這在那個年代是很難得的。 策展人何勇淼: 除了以幾何圖式為主的水墨山水,您還畫了一系列以大海為意象的水墨作品。對于水的描繪,南宋畫家馬遠的《十二水圖》非常有名。但您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于馬遠,線條被浸染在暈墨中,像是消失了一般。不規(guī)則的圓形圖像與海水的留白處理,共同構成了一個意境幽遠和詩性盎然的藝術世界。請問您當時為何會癡迷上對于海水的刻畫呢? 藝術家南溪: 那個年代,藝術家們都懷揣著強烈的藝術責任感與使命感,在不同層面上去探索、去追求作品的新意。1989年和1990年,我有機會去了北戴河、香港、泰國,一個內陸地區(qū)的人到海邊,被海深深的吸引著。曠遠、深邃、變幻無常的大海觸動我,激起了內心的表達欲望。于是,我就反復推敲、嘗試,想要以新穎的筆觸創(chuàng)作出理想中的空靈又超逸的大海世界。 ![]() 南溪作品。《鴻運一》,設色紙本,91x125cm,2023) 策展人何勇淼: 進入新千年后,您以“老虎”為主要形象畫了《何處是我家》系列。畫面中的老虎被困于現(xiàn)代都市高樓中,傳遞出濃厚的疏離感。在這個系列中,您為何選擇用老虎而不是其他動物?將動物與現(xiàn)代高樓并置在一個畫面中,展現(xiàn)了您的哪些思考? 藝術家南溪: 從1995年開始,我就客居香港,長時間居住至2003年。脫離掉熟悉的生活空間,進入到一個完全陌生化的又是被現(xiàn)代水泥高樓所遮蔽的城市場域,我的心如同“虎入平川”,身心仿佛都被禁錮在囚籠里,陷入了郁悶?梢赃@么說,畫面中的老虎就是當時的我,在現(xiàn)代化的“水泥森林”里,彷徨無措,似乎難以有用武之地。深山里的猛虎被巨大且冷酷的高樓所囚禁而無從逃脫,就是我當時情緒的寫照。 除此之外,香港的繁華讓我大開眼界,在欣欣向榮的昌盛景象外,我注意到快速的城市化建設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和生態(tài)問題。這些被主流報道所忽視的隱患,是我作為藝術家必須要去反映和披露的。因此,《何處是我家》、《茫然》等系列,都有著雙重的批判意識,既表達了我的處境問題,也是對城市化建設的理性審視。此系列多幅作品分別參加了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一屆至第四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一些作品還被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藏家所收藏。這些來自社會和個人的認可,讓我很開心。 策展人何勇淼: 在2005年之后,您就徹底轉向3D水墨創(chuàng)作,完全不同于此前的創(chuàng)作范式,獨創(chuàng)出極具個人風格標識的藝術語言,富有辨識度,藝術價值很高。您可以具體談談這次創(chuàng)作轉向嗎? 藝術家南溪: 藝術家沒有獨特的個性化藝術語言,通常是畫畫了一輩子如同“白費功夫”,我明白這個道理。從尋找,建設到建立獨特的個人化藝術語言,并非易事。中國近代有獨特的個人化藝術語言的有黃賓虹的“五筆七墨”,李可染的“逆光山水法”,傳抱石的“散筆皴”。 在2000年后,我不斷進行各種嘗試,力求創(chuàng)新。一方面,在媒介材料上,我承續(xù)著追求水墨畫面玉質感的審美理念,持續(xù)實驗中國毛筆、中國生宣紙和中國水性顏料在繪畫中的多種可能性。 另一方面,由于早年影像工作的經歷,讓我對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更迭的數(shù)字技術極為敏感,我注意到photoshop等圖像處理技術所引發(fā)的圖像變化和審美方式變化,里面豐富多樣的視覺處理方式以及引發(fā)的全新觀看模式,成為我求新的創(chuàng)作經驗。在持續(xù)且深入的經驗轉換下,2005年后我逐步地確立了“南溪水墨三法”:“南溪暈點”、“南溪筆路”、“南溪3D水墨”。 ![]() 南溪作品 《3D紅色暈點》,設色紙本,60x97cm,2022) 策展人何勇淼: 除了您的“南溪暈點”,從中國藝術傳統(tǒng)上的以“米點皴”為代表的米氏云山,到西方藝術史上的修拉、利希滕斯坦、草間彌生等,他們都以“點”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他們的藝術是否對您在探索自我表達語言上有過啟發(fā)?您又是如何看待學術界將您的暈點作品與利希滕斯坦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 藝術家南溪: 羅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很偉大,我也很喜歡。其早年的作品受到后印象派藝術家以“點彩”畫法為主的修拉的影響。晚年的作品,也就是他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創(chuàng)作的,則經受中國宋元山水畫的影響。后人只要去讀前人的書、看前人的畫,好的藝術必將影響或啟示后人。 關于我的“南溪暈點”,從根源上來說,是從傳統(tǒng)筆墨和傳統(tǒng)視覺經驗中孕育而出的。它既可以追溯到北宋范寬的“雨點皴”、米芾的“米氏云山點”,也可以溯源到4千多年前就產生了的圍棋,黑白相間的棋子與今天電腦圖像中像素化放大的點十分相配。我在80年代學習過下圍棋,也有收藏一本明代老棋譜。在系列作品《棋王李昌鎬肖像》中,頭像中的棋局與頭像網點完全符合。因此,我的點在追求新意的基礎上,也落在傳統(tǒng)上,講筆墨、講情趣、講意境。 用像素放大印制的網點與用毛筆在生宣紙上暈點而成的點,放在一起比較,完全不同。印制與用手工將毛筆力透紙背生成的畫面,區(qū)別該有多大?每粒“南溪暈點”有中國水墨千年文脈審美涵養(yǎng)的辯識度,是有溫度、有精神、有生命的感觸。 策展人何勇淼: 在3D水墨系列作品中,您創(chuàng)作了很多以女兵、領導人肖像為主要內容的作品。這類帶有政治意味的表達除了跟您的個人經歷相關聯(lián)之外,您在創(chuàng)作時是否也有受到當時藝術界對于政治權威進行解構的風氣的影響? 藝術家南溪: 1985年,我正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那個年代,當代風氣比較潮,《中國美術報》等紙質媒體上所刊登的作品很新潮。雖然我的一些作品都有在上面發(fā)表,但是我的作品所運用的形式還不是很當代,作品傳達的觀念也沒有很強的政治意味。我的作品和這些“趕新潮”的作品的區(qū)別就在于,雖然我比較獨立,但還脫不了傳統(tǒng)的因素。當時和現(xiàn)在不參與任何圈子,也不跟風。主要結合自我的生命體悟和個人觀察,開辟出獨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道路,也希望創(chuàng)作出能讓觀眾思考的藝術作品。 ![]() 南溪作品:《翠竹A》,設色紙本,97x180cm,2022) 策展人何勇淼: 您會運用自己的3D水墨手法對中國傳統(tǒng)名畫進行重塑,這里面包含了您的哪些創(chuàng)作理念? 藝術家南溪: 我欣賞并學習前輩大師的藝術經驗,鄙視那些將技法無創(chuàng)造性地挪用、移植的創(chuàng)作!缎孪叫新脠D》、《新早春圖》等作品是我用“南溪水墨三法”對范寬、郭熙等名家作品的重新解讀和致敬。同時,也調侃與批判那些囚于前人繪畫語言之下的藝術創(chuàng)作。這種對名作的再創(chuàng)作,同西方現(xiàn)代藝術史上的達利、安迪·沃霍爾對“蒙娜麗莎”的戲謔處理不同。 策展人何勇淼: 在錢幣系列作品中,您將美元與人民幣進行對照,這讓我不禁好奇您是否想過將西方的名畫也進行3D水墨處理,從而展開東西方在文化差異上的討論? 藝術家南溪: 2008年,我直接將半張美元與半張人民幣進行對照性組合,是對國際政治與經濟的新秩序的判斷性解讀。我所處的那個時代影響了我的一些做法,但到了十幾年后的今天,這些過往的思考與判斷依舊不過時。 ![]() 南溪作品 《暈點竹式之二》,設色紙本,90x97cm,2023) 策展人何勇淼: 在您的作品里,為何喜歡用粉紅色、綠色進行作畫,而不是選擇用其他顏色? 藝術家南溪: 粉紅色很性感、也是感性的顏色。哪怕是心如磐石,當你看到粉紅色的時候,都能讓人柔軟、溫柔起來。藝術作品應該具有讓人打開心扉的瞬間,當人心敞開時,才能真正走進藝術,感觸這個世界。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一切生機盎然,生機勃勃,讓人充滿力量和期待。 墨色其實是最“豐富”的顏色,是我們中國畫的經典,是水墨區(qū)別于其他材料作品的典型特色。墨色的濃淡枯潤,能讓人產生無限聯(lián)想,讀者能在墨色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脈,尋找自己的色彩和故事。 ![]() 南溪作品:《春》,設色紙本,26x27cm,2023) 策展人何勇淼: 眼下,AI技術以迅猛之勢加速發(fā)展,引發(fā)一系列科學技術變革,為未來社會增添了許多夢幻色彩。面對時代齒輪的加速滾動,您將如何面對自己今后的創(chuàng)作? 藝術家南溪: 在我的繪畫藝術中,AI數(shù)字科技,“南溪水墨三法”為我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服務。而我對水墨畫的高低有這樣的比喻: 低級的如同泥巴煉成的一塊磚頭,墨色如黑豬,大眾水墨。中級的如同一塊巖石,與磚頭相比青出于藍,可以做老師,教基礎水墨課。高級的如同稀缺礦石,水墨畫的能力水平已經影響著當下局部地區(qū)。獨特的墨色如玉,晶瑩剔透…… 只有墨色如玉品質的手藝,才能有往珠峰8848米攀爬水墨藝術顛峰的資格。 當然,水墨手藝是一方面的,對于一個優(yōu)秀的當代藝術家而言,藝術的觀念,社會批判,藝術思考,人品德行同時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