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關注 名家 行業(yè) 機構 大觀 圖片 視頻

關注

旗下欄目: 聚焦 市場 評論 軼聞

韓學中——97百杰,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導師

來源:中藝書畫網 作者:海東 人氣: 發(fā)布時間:2023-04-16

  韓學中教授與中國畫藝術大師黃胄交流藝術

  關于韓學中人物畫風格元素解讀

  文/高秀林

  書畫是有性格的。韓學中先生的人物畫性格,集中地表現為“剛柔相濟”。其成因,是由于他“直面生活、唱響時代、詠頌生命、表現和諧”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意識選擇的緣故。因而,其作品表現出“生活體驗、心靈凈化、精神超拔、生命洞達、哲理思辨”之品格風貌。

  2018年韓學中教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與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先生一起探討藝術

  筆者的這點認識,得之于在幾次學術會、筆會、展覽會上業(yè)內同仁對學中作品風格評價共識的啟發(fā)。就學中作品“剛柔相濟”性的分析,其思想本源來之于對中原傳統(tǒng)山水文化的感悟。學中生長于河南,畢業(yè)于河南大學美術系。河南的三山:嵩山、太行山剛,大別山柔;兩水:黃河剛、淮河柔。河南地域自然的剛柔相濟品質賦予了中原文化同一性品質,這一品質烙印了學中文化審美觀念的潛意識。其人物畫形式本源,則是由于他溯中國人物傳統(tǒng)畫之遠,由研究、臨摹戰(zhàn)國帛畫《人物龍鳳圖》、漢代“T”型帛畫及至南北朝下行至展子虔《游春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梁楷《波墨仙人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及至陳老蓮、任白年、齊白石、張大千等大家名家的經典之作。由于對傳統(tǒng)人物畫筆墨關系歷史鏈條貫通的厚積,終使他的人物筆墨風格勃發(fā),成就了承先啟后、和而不同的現實人物作品風格特征。自2007年他進入中國藝術院中國畫院,至今5年歷練,是他的作品風格突破的界點。

  韓學中教授與何家英先生一起受邀參加畫展

  由筆墨個性界定特定人物表現神采境界。東晉顧愷之“以形寫神”理論標志人物畫的標準理念確定。學中人物以唐代人物畫“形神兼?zhèn)?rdquo;作為作品格調的基本界定,強調特定時空中特定人物的個性精神表現,經營個體人物,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相互之間關系的形式區(qū)別性,在共性之中求個性。在筆墨經營的格調上,他總是持守于“質潤”相當的界度,質地不文不火,線條疾徐相應,即便重彩賦色,也恪守于筆墨導領,以色當墨,恰有過度關系銜接的溝通調和,達以墨與色的和諧。無論工寫,或是以工兼寫,統(tǒng)一地表現為線條勻正流利,圓勁而富有彈性,墨色質地穩(wěn)實文雅,賦色情調清凈雋永。圖式側重于主體人物的體型態(tài)勢,肢體動感,尤其是通過人物眼睛精寫表現人物神志,使得筆墨組合關系流溢出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使欣賞者從外在的形象體態(tài)中,感受到人物內在心理節(jié)奏的律動。作品《時尚地帶》(工筆、紙本183×192㎝ 1999年)、《原野如歌》(重彩填全、紙本 143×367㎝ 2006年)等,均從質潤相當處理上使墨、色關系呈現出剛柔相濟的品質,使筆墨自身顯示了很高的審美品質,當為范例之作。

  由“助人倫,成教化”傳統(tǒng)儒學思想溝通時代精神生發(fā)文意。學中作品,直面現實生活,側重于取材社會不同行業(yè)的基層人物群體,表現現實主義。他以“志與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孔子藝術理念觀照現實社會生活,詮釋現代國畫人物藝術與社會倫理之間的關系;由儒學“沖和”、“中庸”的思想理念,作用于“情理和諧,美善兼得”的審美意識,從而實現了 “表意性”的高層次。無論工筆,還是以工兼寫,他都由“寫——瀉——泄”的情感作用于筆墨表現,從人物個體、群體、不同環(huán)境的區(qū)別表現社會生活的寬泛度,根據所表現人物的特定生活背景與人物性格、精神以及人物之間,人與自然時空關系之間的特定文化主題、審美情趣的特定需要,詠頌時代精神。從而,從人物主題寓于文意抒發(fā),構成了作品內涵的極大豐富性、深刻性以及藝術形象的感染力和昭示力。比如,作品《和諧家園》系列,無論田間耕作《鄉(xiāng)親》家庭關系(《新房》、《守望》)、鄰里關系(《壯鄉(xiāng)春早》),還是休閑娛樂(《飄》)等,都是由傳統(tǒng)民族黃土文化與新生的時代精神相融合,從自然——生活——人格的層面關系,從現代農民對生活的信心、生活的體悟、生活的享受的角度,極為深刻地表現了“和諧”這一傳統(tǒng)儒學“中庸”、“沖和”文化基因對現代社會“和諧”功能的作用力,即,“親和、謙讓、容忍、扶持、協同”的理念對于時代社會和諧現實性的深刻意義。學中先生的這一成功嘗試,不僅俱有學術探索性的意義,而且具有時代文化創(chuàng)新的意義。

  由時空縱橫貫通的兼容并蓄表現個性形式。學中作品,無論工筆還是工寫相兼,其表現重彩、填金、白描等形式的豐富性,建構了作品人物主體、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生活、人物與自然等筆墨關系多樣形式的極其豐富性。其上行南北朝至唐人物畫的線性風格和重彩情緒,下行將宋以降至近現代人物畫“線勢”的寬泛性納入筆中,乃至將西畫色彩技法移情于國畫經營思維方式,以色當墨,將西畫光影化為計白當黑,一切技法、技藝終歸于“線”之經營。故而,他的“以線成勢,以勢呈像”恰應了南北朝張僧 “筆才一二,象以俱焉”之說。他以“剛柔相濟”理念整合筆墨關系,在“形”的基礎上“遺貌取神”,著于力于特定人物、人物群體內心世界的揭示溝通故事情節(jié),這樣,既表現了作品筆墨意境,又表現了現實社會生活和生命精神的深刻性,因而反映出了生動的審美形式和深刻的社會意義之雙重品質。

  由氣律貫穿經營寓寄詩情畫意情趣。學中將表現現實生活作為他精神寄托情志抒發(fā)的載體,以他的個性“元”氣吐納溢流詩情畫意,是學中人物畫審美的又一格調。他以陰陽相克相生,黑白分割營造氣場,以線條變勢呼應氣律,以墨色相容生發(fā)氣韻,作品以“一口氣”生化了由文化理念,審美意識、情感抒發(fā)而寓寄作品的詩情畫意;他由宋代繪畫“格物”說,以仁善為文意,以和諧美為用筆、施墨、敷色,恰顯“和”氣之情緒,注意線條組合中交接、變勢、呼應關系構成的自然而然情緒在情理之中,絕無虛妄、粗野、怪異之處,給人有輕松愉悅的欣賞,又有昂揚向上的詩情氣畫感受;他以音樂韻律情感作用于人物線條的情感節(jié)奏力度、施墨賦色的質地情緒和布置關系,以“行氣”之意賦于用筆,力求把音樂的音符、旋律移情于繪畫元素的表現中,從而使欣賞者從對線條粗細、曲直、剛柔、輕重、呼應,抑、揚、頓、挫等組合的關系中體味到詩情畫意。

  概而括之,學中先生人物畫所呈現的剛柔相濟性格品質,是其作品風格的本元。我以為對這一理念的廝守,并努力實踐下去,則可能是藝術不斷突破的基石,愚見而已。

  2011年7月26日于清和齋

  (作者:美術評論家、國家文物藝術品及書畫、司法鑒定人)

  韓學中 1961年9月生,祖籍河南,1978年考入河南大學美術系,本科畢業(yè),獲文學學士學位。1997年由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評為 “ 97' 中國畫壇百杰”。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重彩畫研究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兼書畫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

  現任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專職畫家, 美術創(chuàng)作研究員,研究生院導師、教授, 研究院高級職稱評委, 國家一級美術師。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展演中心主任, 中國畫院教學部主任。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鄭州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廈門集美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研修班導師,榮寶齋畫院韓學中工筆重彩畫與綜合材料創(chuàng)作工作室導師。

  只能說為了健康的理由而畫畫,因為畫畫能給我?guī)砜鞓,快樂過后又很苦惱。這樣在永遠而不可自拔地不斷的快樂和苦惱中,我獲得了身心的鍛煉,所以我健康,感謝世上還有一個如此好的職業(yè)讓我義無反顧地從事著。

  學畫伊始,對油畫也有過相當的癡迷,但最終選擇了以女性題材為主的工筆畫創(chuàng)作,原因我想大概還是源自對女性典雅而幽靜之美的膜拜和神往。曾有畫界同仁調侃,學中筆下的美人皮膚具有觸摸感。這興許與我天生對女性形象敏銳的感受力有一定關聯吧。女性細膩,男人雄野,女人的身上有一種天然的美,女性題材能充分表現繪畫藝術獨有的雅致,吸引我為之著迷。目前一邊畫畫,時而教學的生活,我非常的喜歡,也十分幸福。

  我國史上早有畫師供職于宮廷,周朝稱為畫史,唐代分為供奉、待詔、祗侯,五代開始建立組織這些御用畫家的專門機構,稱之畫院。這種傳統(tǒng)沿襲到北宋,并因皇帝的喜好而達到鼎盛。中國畫院是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展示窗口。我作為其中一員,榮幸的同時深感責任重大,人到中年雖技藝日臻純熟,我也明白“看山跑死馬”的簡單道理,但我依然相信有一天“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感言:

  只能說為了健康的理由而畫畫,因為畫畫能給我?guī)砜鞓罚鞓愤^后又很苦惱。這樣在永遠而不可自拔地不斷的快樂和苦惱中,我獲得了身心的鍛煉,所以, 也得到了些健康,感謝世上還有一個如此好的職業(yè)能讓我義無反顧地從事著。

  學畫伊始,對油畫也有過相當的癡迷,但最終選擇了中國畫,也緣起中國畫與中國文化的同源、似乎可天人合一 , 這樣一邊畫畫,一邊應天,使我有了幸福之感。

責任編輯: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