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展覽 作為20世紀中國畫壇的藝術巨匠,張大千是在國內外都具有典型性與影響力的藝術大師。為全面呈現(xiàn)他的藝術成就,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和榮寶齋聯(lián)合主辦的“張大千藝術展”于2018年1月16日——3月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展出。
開幕式現(xiàn)場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在開幕式中談到:“本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在2018年開年舉辦的第一個重要專題展覽,也是國博20世紀美術名家系列展中的重要項目。張大千先生一生有三萬多件作品存世,其中以潑墨潑彩作品最能代表他摹古出新的藝術風格,在中西藝術碰撞融合的語境中,將民族藝術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
自畫像 張大千,1945年 紙本水墨,32.3cm×19.9cm 四川博物院藏 張大千出生于四川省內江縣,早年從母與兄習畫,后拜海上畫壇曾熙、李瑞清為師學習書畫詩文。他飽覽了眾多名家收藏,遍學明清文人高士畫風,尤崇尚石濤,他聰慧過人,過目不忘,早年就具備了深厚的傳統(tǒng)文人繪畫功力。為得魏晉唐宋藝術之真諦,張大千于1941年遠赴敦煌,克服困難,歷時三載,臨摹敦煌壁畫,這對他后來的藝術成就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
展覽現(xiàn)場 此后,張大千大量收藏五代宋元繪畫名跡,并臨摹之精華,對董源、巨然、王蒙等古代繪畫大師的藝術特征了如指掌。20世紀50年代后,張大千旅居印度、美歐,廣泛接觸西方藝術,他博采中西藝術之長,以中國傳統(tǒng)潑墨為基礎,開創(chuàng)出以潑墨、潑彩為主要藝術語言的繪畫風格。
觀眾拍攝作品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張大千既取其意,又擷明末清初畫家張大風之名,將畫堂命名為“大風堂”。他的閱歷與膽識、勤勉與才情皆非常人所能企及,正如徐悲鴻先生所譽:“張大千,乃五百年來第一人也!”他不凡的人生經歷與卓越的藝術創(chuàng)作為世人所矚目,其藝術深受人們的喜愛,創(chuàng)作兼及釋道、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各門類,既精于工筆小品,也擅長寫意巨作。 此次“張大千藝術展”共計展出100余件套作品,以“集古得新”、“臨摹敦煌”、“大風堂收藏”、“大千師友”、“大千用印”五個單元,系統(tǒng)展示張大千一生的創(chuàng)作歷程。展覽既展出張大千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如《龍泉寺檢書圖》、《華山云海圖》和《臨晚唐勞度叉斗圣變》等,也展出他收藏的陳洪綬《右軍籠鵝圖》、石濤《長安雪霽圖》等重要的古代繪畫藏品。
觀眾欣賞長卷軸作品 集古得新 1919年張大千拜曾熙、李瑞清為師,學習詩文、書畫。二人同時也是著名的鑒賞家,并與上海著名收藏家狄平子、龐萊臣等人交往頗深,加之張大千本人亦熱衷收藏書畫名跡,因此他得以開闊眼界,長期近距離領會古代繪畫中的奧妙。 其早期作品以模仿石濤為門徑,遍學王蒙、盛懋、吳鎮(zhèn)、唐寅、仇英、徐渭、陳淳、陳洪綬、董其昌、弘仁、髡殘、八大山人、梅清、任伯年等人。在追摹前人作品時,真正做到了學古、融古、化古,所作“臨仿作品”許多都與原作難分真贗,足見他對古人作品的觀察之細、領會之深。
仿王蒙雙松圖軸 張大千,1940年 紙本設色,92.5cm×47.1cm 四川博物院藏
龍泉寺檢書圖 張大千,1936年 紙本設色,32.3cm×92.8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仕女擁衾圖軸 張大千,1946年 紙本設色 117cm×47.3cm 四川博物院藏 20世紀40年代之后,張大千以學習元代王蒙山水畫為門徑,繼而開始追慕五代董源、巨然的畫風。以體悟黃山、華山、雁蕩山、峨眉山、青城山之自然變化為楔入點,以高遠、平遠的圖式和獨特的筆墨技法為手段,形成了一種嶄新的、充滿古意的山水畫風格。在花鳥畫中,他一方面追求宋代院體富麗金碧的風格,一方面也多作大寫意潑墨荷花和“沒骨”花卉。在人物、走獸作品中則兼取敦煌藝術與五代兩宋繪畫特點,以極富力量感的線條和驚艷的色彩塑造形象,與之前清新簡淡的風格相比產生了很大變化。
觀眾欣賞作品 張大千從文人繪畫、宮廷繪畫、宗教繪畫甚至民間繪畫中汲取營養(yǎng)廣收博覽,加之其個人的藝術領悟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得作品能夠集古人之大成,并有所創(chuàng)新。因此到了20世紀60年代左右,張大千才能夠開創(chuàng)出以潑墨、潑彩技法為特征的嶄新畫風。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臨摹敦煌 87歲高齡的中央工藝美院前院長常沙娜在開幕式中追憶了父親常書鴻與張大千先生在敦煌的往事:“當時張大千先生鼓勵父親,讓他要在這里長期保護和研究敦煌石窟,說我走了但你要一直在這里,這會是一場終生的無期徒刑。”常先生還談到敦煌壁畫的臨摹的方式有三種:“一種是客觀臨摹,就是破損開裂剝落之處都要如實臨摹下來;第二種是整理臨摹,就是旁邊沒有線條了但要整理加上;第三種就是張大千先生的臨摹方式,復原臨摹,還原壁畫原本的顏色。”
臨摹盛唐西方凈土變圖軸 張大千,1941—1943年 布本設色,315cm×261cm 四川博物院藏 1941年春末至1943年的兩年零七個月時間,張大千首先為敦煌石窟編號,共編309窟,是第一位完成這一工作的中國人。張大千之子張心智,畫家孫宗慰,油工竇占彪、李復,喇嘛畫師昂吉、格朗、三知、夏吾才朗、杜杰林切,友人謝稚柳,侄張比德,門人肖建初、劉力上等人先后參與到臨撫敦煌壁畫的工作中。他們分為三組,兩組臨摹,一組加工畫布準備顏料。
臨摹隋帝釋天、帝釋天妃巡游圖軸 張大千,1941—1943年 絹本設色,66.1cm×169.7cm 四川博物院藏
臨摹初唐涅槃像圖軸 張大千,1941—1943年 絹本設色,65.9cm×163cm 四川博物院藏 今天我們看到的臨摹作品,當是張大千合眾人之力而成,當然他是其中的靈魂人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們主要采用先以玻璃紙勾摹輪廓,然后利用日光透出正稿并標以顏色的方法。在形象和用筆方面,以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將壁畫的形象描摹出來,又試圖以自己的推斷在摹本中還原因年代久遠而產生變化的色彩。期間共得摹本276件,涉及佛像、菩薩像、佛本生故事、說法圖、經變圖、供養(yǎng)人像、藻井裝飾圖案等多種題材。 臨摹敦煌的經歷,使得張大千的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了極大的轉變,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生動,線條流暢而富于變化,賦色濃艷又不失端莊。作品帶有了更多職業(yè)畫家工細,富麗的風貌,與單純的文人畫風拉開了距離。這些作品分別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展出于蘭州、成都、重慶、日本東京、法國巴黎等地,為世人了解敦煌藝術的偉大成就提供了契機。
觀眾拍攝張大千收藏金農作品
觀眾欣賞作品 大風堂收藏 這一單元主要展出張大千有代表性的藏品,與一般收藏家、鑒賞家的不同之處在于,他不僅要了解古代書畫的風格特征和傳承源流,更要擴展自身的視野,擴大師承的對象,使歷代名家、名作能為其創(chuàng)作所用。 張大千身兼書畫家、鑒賞家、收藏家和作偽高手等多重身份,其書畫收藏與創(chuàng)作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張大千以唐寅、陳洪綬、石濤和八大山人等明清畫家的作品為主要收藏對象。四十年代之后,則尤其關注五代宋元名跡,收藏了包括董源《瀟湘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趙佶《祥龍石圖》、王居正《紡車圖》、王蒙《夏日隱居圖》等諸多名作。他自身的創(chuàng)作也明顯受到這些藏品的影響,開始出現(xiàn)新的面貌。張大千與一般收藏家、鑒賞家的不同之處正在于,他不僅要了解古代書畫的風格特征和傳承源流,更要擴展自身的視野,擴大師承的對象,使歷代名家、名作能為其創(chuàng)作所用。因此,要研究張大千的藝術源流和風格變化,就不能不研究他的收藏。
右軍籠鵝圖軸 陳洪綬,明代 紙本設色,107cm×45.6cm 四川博物院藏
長安雪霽圖軸 石濤,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紙本設色,274.1cm×122.4cm 四川博物院藏 大千師友 這一單元著重梳理了張大千的畫壇師友,他與當時許多著名書畫家交往密切,有些甚至成為一生摯友,他們互相交流藝術觀點,品評、交換書畫藏品,甚至一同合作作品; 張大千一生跌宕起伏,極富傳奇色彩。在書畫藝術方面,他擁有高超的筆墨技巧和卓越的藝術表現(xiàn)力,是二十世紀中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同時,他與當時許多著名書畫家交往密切,有些甚至成為一生摯友,他們互相交流藝術觀點,品評、交換書畫藏品,甚至一同合作作品。其藝術啟蒙受二兄張善孖影響最大,之后拜曾熙、李瑞清二人為師,廣泛接觸“海派藝術”;經汪慎生、周肇祥、陳三立等人介紹結識溥心畬、齊白石、于非闇等北京畫壇名家;經徐悲鴻、黃君璧等人介紹結識廣東畫壇高劍父、何麗甫等畫家、收藏家。
紅線取盒圖軸 齊白石,近代 紙本設色,134.5cm×37.8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與此同時,張大千還積極參加了“寒之友”、“爛漫社”、“黃社”等藝術組織,不斷豐富擴展其藝術交往范圍。在旅居海外之后,張大千還在巴黎拜訪常玉、趙無極、潘玉良等華裔藝術家,并與畢加索會面,接觸西方藝術的發(fā)展狀況。因此,了解張大千的畫壇師友,是全面梳理他藝術觀念、藝術風格發(fā)展脈絡的前提,更是客觀評價其藝術成就的基礎。
菊石圖軸 吳昌碩,1914年 紙本設色,153cm×82.4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觀眾欣賞作品 大千用印 篆刻藝術于方寸間寫天地之無窮,與書法、繪畫一同被視為中國書畫藝術“三絕”。張大千一生用印之多,選印之精,鈐印之規(guī)整,同時代的書畫家無出其右者。他一生中所用印章多由陳巨來、方介堪、頓立夫、王壯為等名家所制,材質多為壽山石、青田石等,偶用昌化雞血石,印文以姓名、齋館、成語、詩詞、收藏、鑒賞等內容為主,多出于其對某一階段創(chuàng)作、經歷或心境的體悟,且鈐蓋頗具章法,與畫作相得益彰。
展出的印章
展覽現(xiàn)場
展出印章 在中西藝術碰撞、融合的歷史語境中,展覽的作品既體現(xiàn)了張大千深厚的傳統(tǒng)藝術底蘊,以及對民族藝術的強烈自信,同時也展現(xiàn)出他對藝術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方向的非凡創(chuàng)造力。張大千以畫作抒發(fā)自己的心境所悟,畫面或有不足之處則多以長題書法加以彌補,同時印章的內容亦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使鑒賞者觀之能為之一振,有所感悟。因此可以說大千用印正是其藝術在精微處見精神的寫照。 展覽中那一段段過往舊事、一層層清逸筆墨、一枚枚玲瓏玉印、一幅幅金碧巨制必定會將觀眾帶入一個非凡的大千世界。
觀眾在作品前駐足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觀眾拍攝作品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