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各方因素影響,縱觀2016年書畫市場,總體仍在低迷中前行,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盡管書畫生意有些慘淡,但拍賣市場中卻不乏亮點,尤其在近現代書畫領域,如張大千、齊白石、傅抱石、吳冠中等名家精品紛紛過億,讓大家又對2017年書畫市場充滿了憧憬。正如著名藝術市場評論家齊建秋先生所言:“如今的書畫市場不應被無限的夸大,也不該被無知的唱衰。” 如今的市場環(huán)境究竟如何,從業(yè)者又對2017年書畫市場有何認知。懷著種種疑問,記者在走訪一線市場,采訪畫廊經營者的同時也援引各位專家評述,為您慢慢揭開2017年書畫市場的面紗。 集古齋畫廊總經理陳邦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 書畫市場向來不是平穩(wěn)的,本次市場的調整兆始于2011年,至今已是第五個年頭。按照以往五年一個谷峰期的規(guī)律,2017年書畫市場將迎來新的高峰期。然而,無法否認的是,宏觀環(huán)境的影響使得本次調整期中的書畫市場較以往而言具有其特殊性。在禮品市場大幅萎縮以及市場周期規(guī)律雙重影響下,近兩年書畫市場頓感“寒風凜冽”。而2017年能否真正迎來藝術品的春天,還要打一個問號。因此,如何度過書畫市場的寒冬,仍然是擺在所有畫廊面前的現實課題。 博雅軒畫廊總經理林太岳:市場永遠不會拒絕精品 作為畫廊從業(yè)者,市場的寒冬不斷對經營造成考驗,若想生存,就需要不斷調整相應的策略來應對,以規(guī)避市場風險。在保證畫廊生存、正常經營的前提之下,畫廊有責任向市場推介優(yōu)秀藝術家,引導市場規(guī)范化、藝術化。我認為,2017年在書畫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將是這樣的一批藝術家:他們有著傳統(tǒng)的功力和時代的特點,有較為鮮明的個人風格,潤例與作品水平相符,這樣一批藝術家的作品必將會受到收藏者、投資者的青睞。針對以上特征,我們將關注的焦點瞄準于一批中青年藝術家身上,他們即處于創(chuàng)作的黃金期又擁有廣闊的投資價值。比如陳鵬、于水、曹鳴喜、金樹勇、晁谷、趙萬和等這些具有深厚功力及個人風貌的藝術家均在我們關注的名單中。 山東財經大學藝術研究中心教授范正紅:收藏將回歸理性 藝術品市場不可能永遠高歌猛進,也需要不斷調整。2017年,藝術品市場的泡沫將進一步減退,藝術品自身的客觀價值進一步體現出來,這是一件好的事情。在此過程中,出現了曾經炙手可熱的藝術家作品價格下跌現象,是因其價格泡沫較多,受到影響,也是市場自我調整的結果,而一些藝術含量低的作品也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藝術品投資收藏并非易事,要求藏者自身具備專業(yè)知識背景,對藝術品價值有著精準認識。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深度調整進行,我們的藝術品收藏將會越來越純粹,目的性強的投機行為將會大大減少,市場不斷回歸理性,市場參與者也會越來越成熟。 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市場評論家齊建秋:市場將重新洗牌 2017年當代書畫市場正在經歷著重新洗牌的過程。當代書畫市場原本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在經歷了較長時期的市場不景氣以后,原有的市場泡沫正慢慢顯現。過去市場的一批一線畫家(即作品潤格在十幾萬、幾十萬一尺的一批畫家)正在經歷著一個市場的危險期,這是因為在當前書畫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近現代一批大師的作品價位有所回落,其一般作品不過十幾萬、幾十萬一尺,這和當代一些畫家如今仍然堅守的價位不相上下。這就使一批收藏家面臨一個抉擇,是收藏黃胄、李苦禪、關山月等大師的畫好還是收藏這些價位相近的當代畫家的作品好?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另一方面,畫壇的一批中青年畫家也在成長,他們的作品潤格不過幾千、幾萬一尺,不但作品好而且價位更易于藏家接受。除此之外,近年來人們對于藝術品的欣賞水平在不斷提高,對藝術家官本位的頭銜有了冷靜的認識,收藏更看重作品本身的價值。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中國書畫市場正在經歷一場調整和變革。對于藏家而言,這樣的調整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同股市買漲一般,變革為投資者帶來的是新的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