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下午,藝術家朱泓彥個展《象外與環(huán)中》在上海美博美術館盛大開幕,開幕當天,上海暴雨,卻意外迎來各界觀眾如潮,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研討和互動環(huán)節(jié),現(xiàn)場氣氛熱烈。
指導方:上海吳昌碩文化藝術基金會 主辦方:上海美博美術館 協(xié)辦方:上海日木三石美術館、上海西區(qū)文化傳媒發(fā)展有限公司 支持方:上海紜策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藝術家:朱泓彥 出品人:陳暉 學術主持:王南溟 展覽總監(jiān):張建華 策展人:閆曉君 展覽日期:2025年2月16日至2025年3月16日 展覽開幕式:2025年2月15日下午3點至5點 展覽場館:上海市黎明路88號 上海美博美術館 《象外·環(huán)中》展覽前言: 意境的創(chuàng)成,既須得屈原的纏綿悱側,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纏綿悱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環(huán)中”。超曠空靈,才能如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象外”與“環(huán)中”本源自老莊哲學,并在各自的發(fā)展過程中影響到后世“意境論”的形成,如皎然所說“采奇于象外”、如劉禹錫所提“境生于象外”,如邵雍的“先天圖者,環(huán)中也”、又如司空圖的“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等等。在數(shù)千年的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中,文人雅士以浩瀚的作品豐富“象外”與“環(huán)中”的內(nèi)涵,其影響力貫通古今。作為從小熱愛文學,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影響,對書法和國畫很有造詣的藝術家,朱泓彥對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當代有著自我的見解,這不僅體現(xiàn)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更體現(xiàn)在面對生活大起大落的淡定從容。何其幸,藝術家以堅韌不拔的性格笑對生活的重壓,以向內(nèi)求的姿態(tài)找到對抗生命荒蕪的最好利器。朱泓彥對文學的浸染,讓其極具視覺沖擊力的作品沾染了纏綿悱側的詩意;傳統(tǒng)的中國圖式內(nèi)容的融入又讓其作品中多了一絲超曠空靈意境。在朱泓彥的創(chuàng)作語境中,“象外”是從表象之外,通過圖像、內(nèi)容、以及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偶然性等的結合,引導觀眾突破對“象”的固有認知,并從藝術家對自然和社會、人類生存狀態(tài)以及時光流逝等概念與范疇的闡釋中,感悟作品的“象外”之意,反思自我,審視社會。“環(huán)中”則喻空虛之境,作品向外發(fā)散的不同線條、紋理和色彩占據(jù)各自的位置,又被保持平衡與凝聚力的核心所統(tǒng)攝,實現(xiàn)畫面在動態(tài)張力與內(nèi)在和諧之間的微妙平衡,見色而知其美,見形而知其和。“象外”與“環(huán)中”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底色,以個體體驗的圖像化來拓展可見世界的維度,其落點在實,其妙處在虛,以主觀創(chuàng)造“象外”之境,以客觀切入“環(huán)中”之意,實現(xiàn)己與物、我與非我、內(nèi)與外之間界限的交互。 策展人: 曉君 現(xiàn)場藝術批評家李高華先生文章如下: 1.展覽第一感覺 活力,朝氣,浪漫,哲思。 2.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從畫面的狀態(tài),可感知作者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命狀態(tài)。自信,陽光,健康,在低迷的當下是稀缺資源。生活本身就是藝術,還有什么比自信、陽光、健康地活著更有意義呢。 3.現(xiàn)場感受到藝術家朱泓彥的本真 朱泓彥的畫,和她的藝術思想、價值觀念、性格氣質(zhì)、技術能力、寫作格調(diào)是一致的、吻合的。她的作品,是她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真實呈現(xiàn)。 4.朱泓彥藝術創(chuàng)作的開放性 每一幅畫,都是作者當時的最佳狀態(tài),并且自始至終享受了藝術創(chuàng)造的全過程。作品完成后,交給展廳或平臺,那是傳播的事了。面對作品,每一個觀眾都可以有、應該有自己不同的解釋,甚至可以為作品重新命名,還可以把畫倒過來,側過去,都沒問題。這就是觀眾的介入和二次創(chuàng)作。只有開放性的畫和開放性的思維,才能做到這一點。 5.轉折點上 這是一位藝術家階段性總結性的展覽。也正巧,她踩在了現(xiàn)代繪畫與人工智能的轉折點上,因為遇到了AI。一個全新的繪畫方式、思考方式、表達方式將會出現(xiàn)。AI暫時還不能替代人類,但至少它會干掉90%的平庸。 6.精神天花板 最近碰到的畫展,但凡精神層面,都會提及老莊;但凡浪漫主義氣質(zhì),會提到屈原。老莊在二千年前就躺平了,假如老莊穿越到今天,他會怎么活?如果屈原活在今天,他是不是黃浦江邊那個年輕的憂郁癥患者?朱泓彥的畫,有宇宙的思考和想象,她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沖消極。 7.審視與淘洗 前人的經(jīng)驗不一定能解釋當下。今天的作品,意味著昨天走過的路?偨Y、剖析、反思、淘洗過往,重新審視過往——所有被遮蔽的語言、行為、經(jīng)驗、思維方式,每一次的擦亮與更新,都是一次創(chuàng)作原動力的累積。 8.不幸與有幸 遇上AI,是傳統(tǒng)技術型畫家的不幸,因為需要憑借終身練習的手藝,眼看著要被取代了。好在藝術不僅僅是手藝,尤其是當代藝術,它更側重人的思想、行為、觀念以及生活方式本身。因此,遇上AI,對一個真正的現(xiàn)代藝術家,反而是有幸的。 9.另起爐灶 藝術家有兩條路。一條是在原有的路上,走得更遠一點、更深一點、更精致一點,也就是把原來的那座山峰,再堆高一點點。不難預見,AI把這條路堵死了。 另一條路,另起爐灶。 10. 命名 因為是詩人,她的畫有詩的思維,裂變的意象,跳躍的時空。畫的命名,也是詩性的,它會把你引向多個點,甚至懸在虛空,久不落地,吊你胃口。 11. 詩與畫 她的詩,熟練,流暢。分行里跳動著智性的光斑。 很文藝,沒有文藝腔。時尚,帶點玄,魔都腔調(diào)。 很像詩,有人曾提出詩要寫得“不像詩”。 她的詩,質(zhì)地同她的畫。不苦,不甜,不辣,不酸澀,不重,也不飄。剛剛好。 甜,不是好事;苦也未必好。 這樣的詩,這樣的畫,宜傳播,受眾多。 12. 最后 祝賀朱泓彥《象外·環(huán)中》個人畫展成功開幕! 藝術批評家: 李高華 現(xiàn)場藝術批評家邊角先生的文章如下: 我看朱泓彥的詩畫作品 這次展出了藝術家朱泓彥不同時期的五十多件作品。水墨和綜合材料為主,油畫、丙烯以表現(xiàn)觀念為主?傮w精神氣質(zhì)是一致的。自由、開放、盡情、灑脫。彈性,有深度,但無壓抑、晦澀之氣。從畫中可以看出,她似乎并沒有受到學院派的束縛,教條的侵蝕。更多地通過方法、材質(zhì)、形式的嘗試和實驗,表達一種宇宙觀。畫幅不大,容量大。內(nèi)容混沌,言此又及其他。這種不確定性,指向豐富,正是當代藝術的特征之一。有限之尺寸,表達無限之空間。以抽象之形,釋放即時情緒——愉悅、疑慮、激奮,也表達了不同階段的思考與追問。朱泓彥的畫與詩,具備同等實力,看得出,她在文字上,下過的功夫。作者喜歡用副詞潤色,承接分行的過渡,轉換語句的氣息,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摘錄如下: 鼻息仍在巖縫間起伏 那長著大腳的土地 在某一個深歌之夜 尋覓著逃逸的借口 胡楊是莫高窟的匕首 在風沙中刺眼地晃蕩 天經(jīng)地義的論調(diào) 是戈壁散落游走的異端…… 這一組合,有青綠山水的影子,有現(xiàn)代構成的方法,有自然景觀的意象,有無限的曠達、茫然和思緒的變幻。詩藝與畫藝相等,這在藝術界比較少見。朱泓彥早期的詩,意象疊加,側重抒情。近期的詩,冷峻,凝重且克制?吭~語自帶的張力,作者退出,并能在跳躍、拉伸、斷裂之間自由切換。摘錄如下: 颶風在彎曲的天橋上打轉 那是誰都猜不透的啞謎 血管擰成了鐵絲 油門一踩到底 從地獄開到天堂 喧鬧亂了陣腳 古老的論調(diào) 淹沒在易碎的歡樂里 我偷偷將昨日 塞進星空的錦被 朱泓彥的某幅好畫,超過詩。某首好詩,超過畫。詩與畫,互相觸發(fā),相擁成趣。有些狀態(tài),畫面不能表現(xiàn),靠語言抵達。有些情緒,文字不能解決,靠行為揮灑。摘錄如下: 有人 用精神的粘土 重塑腳步 順時針前行 逆時針辯駁 突兀而無知的雕琢 閃耀在深淵深處 形成同謀…… 詩,也可以有多種處理方式。如: “就像不能飛翔的玻璃瓶”,這是現(xiàn)實的詩 “就像飛翔的玻璃瓶”,這是超越現(xiàn)實 “飛翔的玻璃瓶”,直接由詞語裂變 思考的深度在哪個層面,詩與畫的能力就在那個層面。語言、色彩、技法,不過是承載思想的工具與媒介。 如果更進一層,那么,畫家就要退出畫。畫,不再為了表達自己,也不承載任何東西。而是呈現(xiàn)事物,固定存在,畫是它本身。這是極少數(shù)人才能達到的高度。因此,我喜歡朱泓彥的這兩句:落葉置身事外 邏輯嘎然而止…… 現(xiàn)場藝術批評家李彬先生文章如下: 喧囂之外 有很多年沒有與泓彥見面了,現(xiàn)在有機會再次看到她的畫作。睹畫如見人,從她的作品中,仿佛又看到了當年的她,那個靈動的,青春的影子。泓彥目前的這些作品基本都很抽象,與我最初見到她的畫,風格迥然不同,但還是能找到我熟悉的線條和色彩,比如在《晴朗的季節(jié)》和《適得其所》這兩幅畫中,通過明暗對比與兩種光影的相互侵入,在營造緊張的同時,又給人一種難得的安靜和沉思!断嗤贰队袃煞N無限》中,幾何線條造成了畫面的割裂,卻又表達了一種和合的愿景!稌r光的序曲》猶如一群春雨中匆忙趕路的行人,開啟了時間的節(jié)奏和韻律,敘述關于消逝的恍惚以及輪回。而《風動》中紅色的點綴與畫面的流動感,似乎很不協(xié)調(diào),甚至又有種莫名的對沖,我相信她是在有意弄險,期冀在陌生的意味中打破所有的陳規(guī)。 當人們看慣了緊張的完美和那些太過賣力去迎合市場的繪畫,再看泓彥的作品,每一張都沉淀著奔騰躍動的生命能量,在生機盎然的氛圍間,精神狀態(tài)得以修復和舒展。 泓彥的想象力一直極具有跳躍性,打破了限制想象的發(fā)揮的框架。就象高更說的“藝術是抽象的,用你的夢想中的東西取代自然吧!”用這句話來描述泓彥的藝術生涯是恰當?shù)。她的作品交織著一種在草原上信馬由韁的率意與江南水鄉(xiāng)的靈動,這使她的線條纖秀但不柔弱,而她的對人生的不斷追問與蘊藏在心靈深處的禪意,在想象力的揮灑中,構成了她特有的緊張與平靜,而這也是她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寫照。 那南方的輕盈靈秀和北方的凝重豪邁在她那里得到完美的統(tǒng)一,讓人能夠升華到另一個空間,在這個飄忽不定的新時代,尋找到一種可供雕塑自我的一種方式。 但凡見過泓彥的人,都會被她直言不諱的坦率所打動,參觀過她的工作室,你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位溫婉的南方女子不但精于騎馬射箭,更是對各種戲劇、舞蹈、樂器有著很深的研究,細細讀過她發(fā)表過的詩歌,不得不驚嘆于她的多才多藝興趣廣博,同時有著孩童般的好奇心和學者般的洞察力,三言兩語就能擊中要害。她多年來創(chuàng)作的數(shù)百張作品正是她本人最真實的映射,充滿了張力和潛在的思考。這應該與她的成長環(huán)境不無關聯(lián),她的父親曾就職于內(nèi)蒙軍區(qū)從事國防工業(yè)研究,母親在文化系統(tǒng)工作,從小在北國的軍區(qū)大院成長,而大家閨秀的母親又給了她良好的藝術熏陶和滋養(yǎng)。就像寫詩的人,功夫在詩外的道理一樣,藝術對現(xiàn)實的理解以及生命本身的探索始終離不開人文心性和深厚的內(nèi)在修養(yǎng)的積淀。 她的創(chuàng)作受新世紀特有的變革和起伏的影響尤為突出。以眾多不同媒介,諸如繪畫、攝影、寫作、裝置進行創(chuàng)作,并逐漸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在世界舞臺上倍受矚目。她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于無數(shù)社會轉變所導致的視覺和思維層面的混亂,凝聚成為一種多變且獨特的藝術語言。偶然的機會,她留意到馬克筆墨水在紙上暈染產(chǎn)生的效果,于是開啟了她的彩墨系列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或是從一個點開始,慢慢變大,然后不同的點銜接;或是許多個點同時落筆,一起變大最終合成一片,是顏料和紙張的深層結合。通過特殊的筆與紙,把媒介性在不同形象主題下發(fā)揮到了極致,墨色時而沉積厚重,時而化開而虛薄,濃淡相宜。施加墨色的筆觸特別強調(diào)筆筆相生的理念。墨色滲入前后相互制約、引導,落筆的息息相關,筆痕循序漸進,塑造出畫面的整個構成關系。筆墨理念兼顧著感性與理性。尊重既有畫面的現(xiàn)實秩序,并關注筆墨細節(jié)的推進、疊加。就像一棵不斷生發(fā)著的樹!通過一些輪廓、一些片段、幾行詩句給人帶來從容和安寧的力量,使生的愿望得以伸展和敏銳,仿佛講述那些遙遠而不可測的游思,可以擺脫了現(xiàn)實的囹圄,凌駕于時空之上,不是那些浮夸、隱晦的陳詞濫調(diào),通過水墨和紙筆把圖像和物性之間微妙的互衍發(fā)揮到極致,可以不激烈但擁有足夠的韌性和感動。 泓彥的彩墨藝術本質(zhì)是一種精神生產(chǎn),而非純粹的自然仿造。精于萃取自然現(xiàn)實和前人范本的精神圖式,勇于以新的形象重組方式推演各種圖式的視覺實驗。以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體現(xiàn)古今墨色了然于胸的氣度和文化自信。 行筆至此,我突然意識到準確地描述一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構架實在太難了!就像我們無法對尚未發(fā)生或未完成的事情作出評論一樣,藝術意味著分離和背叛不斷的自我重組,在我們欣賞泓彥作品的同時,仍舊不知足的充滿了期待,期待她的藝術探索之路永無止境,期待她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視角去不斷的完善和超越自我,并擁有更高更深遠的藝術境界。 現(xiàn)場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