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8日,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理事、中國傳統(tǒng)工藝大師李鴻鵬先生歷時十年創(chuàng)作的60余萬字的《石頭記》微刻作品誕生,完美呈現(xiàn)在其位于吉林長春的工作室。面對這件嘆為觀止的作品,微刻界名家紛紛贊嘆不已,譽其為中國微刻“史詩級”作品。 李鴻鵬,男,一九五五年出生于吉林長春,F(xiàn)任中國傳統(tǒng)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理事、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吉林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秘書長、長春市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會長、長春市微刻家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學書法篆刻藝術,畢業(yè)于中國書法函授大學、江蘇無錫書法藝術。近二十年來,對微刻藝術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潛心研究,博取眾長,夜以繼日,刀耕不輟,以其醇厚的書法功底,嫻熟的篆刻技藝以及良好的綜合素養(yǎng),在微刻藝術方面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無論從作品的選材、章法布局,還是材質(zhì)處理、雕刻、著色等環(huán)節(jié),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完成作品二千多件,獲獎數(shù)十次,吉林電視臺、吉林日報等新媒體予以多次報道。這件《石頭記》微刻作品,是他利用近十年的時間,于近期完成的一件微刻藝術精品。 李鴻鵬大師《石頭記》微刻作品 李鴻鵬大師《石頭記》微刻作品 《石頭記》微刻作品選材于老撾自然形朱砂紅葉蠟石。其重量51.2公斤,規(guī)格為:寬度80.3公分,高度52.3公分,厚度5.5公分。顏色以朱紅色為主色調(diào),兼有黃、白、灰等顏色。 作品石雕部分主要以亭臺樓閣、小橋流水以及花草為點綴,既豐富了作品整體藝術效果,又彌補了石面的個別瑕疵,圖文并茂,更具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作品以1982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新華書店北京發(fā)行所發(fā)行的《紅樓夢》版本之前八十回。微刻作品以行草書體入石,采用豎版格式,從上至下,從右至左,正反兩面雕刻的形式,共刻有文字61萬多。作品正面完成了《石頭記》第一回至第四十回,共計30多萬字;作品背面完成了第四十一回至第八十回,共計30多萬字。根據(jù)石頭品質(zhì)和整體結構布局等實際情況,通篇微刻文字基本上控制在0.3至0.6毫米之間。 李鴻鵬大師創(chuàng)作《石頭記》微刻作品 材質(zhì)決定品質(zhì)。沒有一塊理想的石頭,就不可能雕刻出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而想要刻這部60 多萬字的名著于一塊石頭上,既要考慮其面積要大小適中,形狀的美觀自然,還要顧及質(zhì)地的精良,顏色的單一,選石就更是難上加難了。為選好這塊石頭,李鴻鵬跑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從內(nèi)蒙古的巴林到福建的福州,從浙江的青田、昌化到吉林的長白,數(shù)次往返于這些印石的主產(chǎn)地,飽嘗了奔走的艱辛,選石“走眼”的苦果,費用拮據(jù)的尷尬,花了五年多的時間,終于找到了這塊稱心如意的石頭。 微刻藝術藝在微,更在于精,微是藝術的形式,精是藝術的精髓和根本,貫穿于微刻藝術的始終。在宏觀布局上,他反復斟酌,多易其稿,力爭做到章法得體自然,結構嚴謹有序,不失大雅。作品中一行最多達到三四百字,李鴻鵬先生憑借其深厚的書法功底和多年的微刻經(jīng)驗,以刀代筆、以石代紙,字跡清晰流暢、清秀文雅、上下呼應、錯落有致。力求刀隨意念轉、心無旁騖、游刀縱橫,使書法刀法筆意達到完善統(tǒng)一。 李鴻鵬大師《石頭記》微刻作品局部
李鴻鵬大師《石頭記》微刻作品局部 《石頭記》微刻作品是李鴻鵬先生從事書法篆刻特別是微刻藝術四十多年來的一部代表作品。從作品的整體策劃,布局,構思到選材,用石乃至文字雕刻的完成,整整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其間經(jīng)歷了無數(shù)不為人知的艱難坎坷,但他始終堅定信念,無怨無悔,不知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不知用過多少鐵筆刻刀,不知流過多少辛勤汗水,甘守寂寞,不斷耕耘,終于使這件精品見諸于世,也實現(xiàn)了他在微刻藝術道路上的一個夢想。 李鴻鵬大師欣賞《石頭記》微刻作品 《石頭記》微刻作品問藝后,受到了工藝美術業(yè)內(nèi)人士和專家們的好評,大家一致認為,《石頭記》微刻作品的問世,還原了石頭記的初始,并以微刻藝術形式再現(xiàn)了當初的景物,這在我國當今微刻藝術界尚屬首次。也可稱之為世界上最大的微刻藝術品。這樣的作品其選材擇石之難,文字容納量之大,整體設計之繁,操作技法之艱,耗工費時之長,都是令常人難以想象的。這件微刻作品也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微刻技藝的特點,充分反映了微刻藝術微中間宏,微中見精,微中見美,微中見“工”的視覺美感和心靈震撼。也是將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在石頭上藝術體現(xiàn)的一次有益嘗試。將微刻藝術再次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