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shù)家 隋牟 隋牟:一舨,又名隋牟,一舨史者,予覺,隋寶森等。1968年生,山東膠南人,現(xiàn)居北京。書法家、畫家、收藏家。 菩提樹下無我在,書畫世界有禪心 文/吳偉平 這是一種甜蜜無為的境界。但多少人能嘗到?世間人大多是名利客!只有等到了因緣才懂得要放下。正所謂"英雄到老始信佛"是也。 今天在論壇上看到《菩提樹下·鵲華有約》便立即點擊欣賞隋老師的作品,果然可觀可賞,一如黃庭堅在《聽崇德君鼓琴》詩中云:"禪心默默三淵靜,幽谷清風(fēng)淡相應(yīng)。"靜與淡構(gòu)成了其作品的主要特色,而這兩個不動聲色的精神元素像水一樣滋潤我的心田,真乃菩提樹下有清涼! ![]() 隋牟作品欣賞 欣賞后,依然唇齒留香。忽然想起佳聯(lián)"處處無非菩提海,山山盡是觀音峰",也便妙然想到了一個好題目——《菩提樹下無我在,書畫世界有禪心》。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題好一半文。這是文學(xué)上常講的。正如此次隋老師辦網(wǎng)展竟然能語出驚人,一看其題就怦然心動。 古有云:"師古之法,臻之于心。""夫善畫者,師物不師人,善學(xué)者,師心不師道。"古人講心,今之藝人亦喜歡講心,但此心非彼心。古人講的心是"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今人講心大多停留在"不要有浮躁心,不要有名利心"這個淺層次上。 ![]() 隋牟作品欣賞 殊不知,世智辨聰,世間人認為的智慧只不過是聰明罷了,這與佛的智慧有天壤之別,故"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近幾年,我一直在佛學(xué)上斷斷續(xù)續(xù)用功,深知其難,但佛法如蜜,讓我遠離顛倒夢想,不再憑感覺跳舞。明白煩惱即菩提,也便能即事練心,活在當下。也因有傳統(tǒng)文化作背景,我在文藝上才愈加沉實和游刃有余。我原先是搞文學(xué)的,我自信很有天賦也頗負才情,能倚馬萬言,也便常沾沾自喜,但那只是達到豐子愷所講的精神生活。豐子愷認為,名利是物質(zhì)生活,藝術(shù)是精神生活,宗教是靈魂生活。 ![]() 隋牟作品欣賞 隨著閱歷漸豐,飽經(jīng)風(fēng)霜后,才知有更深層次的東西值得我們?nèi)プ非螅蔷褪庆`魂生活。于是乎,我走進了佛學(xué)世界,才知這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才真正體會到什么叫"形而上者謂之道"。過去,我高舉文化旗幟,吶喊"書法應(yīng)當走向文化",如今我希望藝術(shù)家們能自覺地去學(xué)習(xí)傳統(tǒng)文化,并從中汲取養(yǎng)料。 ![]() 隋牟作品欣賞 這不僅僅是服務(wù)于藝術(shù),它還是解決人生根本問題的鑰匙!我甚至相信有傳統(tǒng)文化做基奠的藝術(shù)家不僅僅精神上比別人達觀,藝術(shù)上亦是會"道高一尺"。因為學(xué)傳統(tǒng)文化,會讓人更懂得包容,更懂得去思考和探索,而他們站的角度往往是非常高超精妙的。因此,高瞻遠矚,自當超凡脫俗,達到清涼甜蜜的凈地。 錢鐘書曾說自序就是他序,他序就是自序。這話很妙。我說我自己的事兒,大概隋老師亦當感同身受。其實他的書畫藝術(shù)了然已顯現(xiàn)出豁達大度、淡然無塵的味道,也就是說這不僅僅是藝術(shù),更是靈魂的對話! 吳冠中先生說"筆墨等于零",受到很多人的批評和否定。也許這話太絕對了。但清人王原祁也說:"神與心會,心與氣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絕無求工求意之意,而工處奇處蜚然與筆墨之外。 ![]() 隋牟作品欣賞 " 筆墨是技上的東西,是一般書畫家所要追求和解決的大問題,但對于諳熟藝理的人來說,是應(yīng)當?shù)敝翢o,達到隨心所欲卻不逾矩。隋老師二三十年的筆墨功夫,幾近筆精墨熟,一切成竹在胸,也便落筆泰然自若,洋洋灑灑而去,煥然乎有神采也。他的書,他的畫,看似講究,卻在"筆墨之外"了。最喜歡那些佛教人物了,處處有機趣,每每勾起我記憶中那些高僧大德的禪思妙悟。咀嚼之余,常常會心一笑。畫能到此,方為妙!《老子》中有句話后來成了書畫上的一個原則,其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在隋老師塑造的黑白世界里,已然無我在。筆墨無痕,處處有禪心。 ![]() 隋牟作品欣賞 雖未曾與隋老師晤面,但通過網(wǎng)上的照片,大概可以想見他是淡然如菊,即使處在繁華街市,也能無車馬之喧。這是心遠地自偏呀。也是佛家講的"智者境隨心轉(zhuǎn)"。 古人又云:"智者多憂。"隋老師有何憂?——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難道這是庸人自擾嗎?不,不是的。憂道不憂貧,憂國不憂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為大愛! 而有大愛的藝術(shù)還不能震撼人心嗎?還不能歷久彌新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