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關注 名家 行業(yè) 機構 大觀 圖片 視頻

關注

旗下欄目: 聚焦 市場 評論 軼聞

象山一民工畫家與六億年前生物的合作,藝術IP衍生、跨界如何輝映品牌價值?

來源:中國藝術資訊網 作者:柏玲 人氣: 發(fā)布時間:2019-01-08

  跨界大師·鬼才達利

  “東方為核 西方為殼”

  身在帝都,每天大小不斷的展覽活動,是有利的資源優(yōu)勢,卻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引導式誤讀。

  當我們被”就不好好說話”的文章造句搞得昏天黑地之時,我們需要換一個角度,重新去體驗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以及創(chuàng)作時的狀態(tài)。

  確認過眼神,搞不懂你要對我干嘛。

  在我們中間,有一部分人沒有受過專業(yè)的藝術教育,也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化的藝術知識梳理,缺乏對藝術的了解和美的基本認知,所以在審美力方面是有缺陷的。

  木心先生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

  但還好他們都是一些內心熱愛藝術作品的求知青年,他們在觀望藝術作品時會有思考,會有不同的感知,也迫切地渴望從不同的展覽中得到眼球上的愉悅,審美力上的提升。

  吳冠中先生說:“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吳冠中作品《交河故城》,曾拍出4070萬元高價。

  可是,每個展覽作品語言、展覽現(xiàn)場的開篇序言以及展覽過程中的參觀導覽語言,總是以“不好好說話”的內容作為引導。

  這種展覽上的策展詞,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學者的閉門造車的產物,脫離了藝術家本體和創(chuàng)作時的想法的表達,思想的滲透,靈感的激發(fā)。這種“產物”的內容表達并不是藝術家想要的,也不是參觀者所期望閱讀的,導致后者并不能夠領悟并消化吸收。結果導致藝術家對于學術文章逐漸疲乏,參觀者越來越搞不懂作品本身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及展覽展出的真實意義,慢慢的產生向兩極剝離的態(tài)勢。

  當然,藝術家、策展人、運營機構、藝術服務者之間,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尷尬處境,但是作為大眾需要知道的是:

  1.你想要干什么? 展覽主題是什么。

  2.想要表達什么?主題作品是否明確。

  3.觀眾拍下的照片,在曬到朋友圈時,是否是有一種情感的?共鳴感。

  是積極的還是悲觀的都不重要,而是要有表達。

  藝術圈子再小,也不該烏煙瘴氣。

  這個圈子其實不小,只是被放置于高閣。

  曾經在798藝術區(qū)工作時,給一個當代的水墨藝術家做過一個個人展覽。負責整個展覽從前期的溝通到現(xiàn)場的設計到最后的作品與空間的呈現(xiàn),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個展覽大概有30幾幅水墨作品,讓人震驚的是,這些作品卻是這位藝術家在不到一個晚上就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還是圈子內比較有名氣的藝術家。而這種“高產”的卻沒有態(tài)度的藝術家,還是有很多的。

  這件事情還是很讓人費解的。一個非遺手藝人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做的一個產品,卻得不到一個很好的市場和群體認知,與之相比在時間上與情感上的投入程度,毫無疑問手藝人更是讓人感動的,為什么感動?

  很簡單:態(tài)度!

  在《繪畫與眼淚》中,那些能夠讓駐足者潸然淚下、泣不成聲的,一定是藝術家的態(tài)度,在有限的畫布空間內精心的編排和布局。畫面、情感和態(tài)度,在視覺呈現(xiàn)的瞬間,應該是一次完整的體驗。

  一個展覽需要有學術主持站臺,經過簡短和藝術家的交流,就出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作為展覽引言。待展覽開幕時,畫廊主,銷售人員激情飽滿地向來者推薦,一夜30幅的作品。用詞之“炫爛”,表達之漫無邊際,卓識好一片3W點坑你點com。

  胡逼搞藝術作品,更需冷靜做藝術衍生。

  所謂藝術衍生,及非藝術衍生品。

  在全球市場經濟低迷的狀態(tài)下,藝術品原作滯銷,逼迫著畫廊主及藝術機構不得不轉向以原作為基礎的 “貼圖”衍生品的開發(fā)及銷售。導致在今天的國內產生的一個現(xiàn)象就是:手機殼、杯子、絲巾、手賬本……藝術衍生品泛濫、無人問津,遍地哀嚎,尷尬得無地自容。

  其中有幾家機構和以個人為代表的藝術品牌做的還算不錯。但是相比較藝術介入生活的消費市場,其市場占有體量、產品質量、市場定價以及藝術衍生品的創(chuàng)意產品的呈現(xiàn),都是亟待被解決的大問題。藝術衍生品,絕不是簡單的選中,右鍵,復制,粘貼的過程。

  而應該該是:

  一目了然,一見如故。

  故中有新,攻心奪目。

  脫口而出,不脛而走。

 

  藝術跨界衍生品

  緣起

  內外兼修,一見如故。

  與象山“民工”畫家陳丹陽相識于六年多之前。

  在藝術家這個圈層中,極少數(shù)會有將自己的藝術家的身份,用其他的名稱來稱呼自己。民工,由農村流動到城市、主要從事修建、運輸?shù)霓r民;也指被動員參加修路、筑壩或幫助軍隊運輸?shù)裙ぷ鞯娜,在政府動員組織下,從事某項工作的民間勞動力。

  陳丹陽用這樣的一個身份來介紹自己,其中透露其謙遜的工作狀態(tài)和其成長的環(huán)境,以及為人的謙遜。

  披肩的長發(fā),黝黑的皮膚,

  一雙樸實淺凹的眼睛,

  常常已薄薄的花襯衫搭配一條牛仔長褲,

  軍工靴是其代表性配置。

  總是開玩笑說,要是被扔進煤堆里,應該不會有人發(fā)現(xiàn)(順色兒了)。他就是這樣一個沒什么特點的人,但工作起來卻是另外一種感人的狀態(tài),喜歡巴赫的音樂,會隨著巴赫音樂中的節(jié)奏,有力地將創(chuàng)作思路賦予畫布上的每寸交叉點。

  陳丹陽作品 巴赫平均律系列

  出于對巴赫的喜愛,他會將所有作品都命名為“巴赫平均律之---#”,也是因為對巴赫音樂的喜愛,這樣的創(chuàng)作,持續(xù)了十多年的時間。平均每天會持續(xù)在畫布上耕耘十個小時以上,一幅作品從創(chuàng)作到完成會花掉幾個月之久。相比一夜30幅作品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更值得被認真觀察。

  面對作品由遠及近時,我們能看到,每一次腳步的移動,都會有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與情感波動。遠觀時,是由色塊構成的單元格,彼此間相互照應;近看時,像一層東北農家花床單鋪底,床單上有巴赫音樂留下的韻律圓色點,嬉皮打鬧之間卻不驚擾旁他。再細看時,每一個色點又有不同,高低錯落有“秩”,會聯(lián)想到,每一次下筆的手腕抖動,不脛而走,柔中帶剛。

  因為陳丹陽樸素的品質,低調的自我稱謂,十年如一日的執(zhí)著狀態(tài),以及作品中傳遞的堅守的態(tài)度,能夠和這位象山“民工”畫家進行這次與“六億年前生物”的跨界合作讓我感到很榮幸。

 
 
 

  最好的幸福不是我愛過你,而是有機會一直在一起。

  “六億年前的生物”,指的是生活于地球上的海參。海參種類目前有2300多種,能夠被食用的只有二十幾種,大連擁有十幾種。

  據(jù)史料記載,海參是目前地球上唯一跨過多個世紀而存活的生物。

  在《臨海水土異物志》、《五雜俎》、《食物本草》、《本草綱目拾遺》、《中醫(yī)大辭典》等著作中都有著重介紹其價值。

  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和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介紹了其食用的方法和營養(yǎng)價值,大文豪蘇東坡更是對海參著迷。數(shù)不盡的文人墨客無不對其贊美有加。

  我們?yōu)槭裁匆缃缛诤?

  傳統(tǒng)海參行業(yè)急需新的血液的注入,

  并帶著每一家獨特的基因延續(xù)下去。

  合作的切合點在哪里?

  從陳丹陽的藝術作品本身到海參品牌——參時,

  都在以一種將美好事物分享的心愿,

  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去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關心身邊的家人。美好的東西應該一起分享,一起去體驗。

  對于未來是怎么想的?

  這個時代總在強調要有文化,要有文化。

  但實際上,有錢有閑有文化還懂審美才是牛逼的人。

  有錢,有足夠的財富去享受自在的生活。

  有閑,是指給自己留足夠的自由空間,不為忙碌而忙碌。

  懂審美,是指有一定的藝術追求和對生活品位的判斷。

  大眾審美力,在我國是一個斷崖式的現(xiàn)狀。

  我們如何提高自己?如何引導孩子從小就具有很好的審美判斷?

  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審美教育落后的大環(huán)境,那就從一個個“侵入”生活的產品開始。

  吃好,

  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

  中國人吃東西這件事情,在今天已經很慘了。

  作為一個做了傳統(tǒng)行業(yè)品牌供應商快20年的企業(yè),

  轉型為自主品牌的參時,定將秉承初心、全力以赴,

  讓“吃”變得有愛、有趣、有意義。

責任編輯:柏玲